時代的車轟轟的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衙,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
--節錄自張愛玲「燼餘錄」
Ratsada Phisek Bridge(สะพานรัษฎาภิเศก)或稱白橋(สะพานขาว),這座於1894年建成的橋最初是一座木頭結構的橋樑,用以紀念國王拉瑪五世即位25週年,直到1917年才被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橋,但當時仍難以發揮它最大的功用,因為在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躲避被炸毀的命運,它偽裝成了毫無戰略價值的橋樑也因而得以保留至今。
雪白的橋身映照在旺河上成為南邦標誌性景色,兩端柱子上刻有象徵皇室的迦樓羅與象徵南邦的公雞,橋面不甚寬廣但也貼心的空出一段人行道,步行而過就像揭開南邦近代史的序幕,那個攘往熙來卻又煙硝瀰漫的時代。
過了白橋向右轉就是功大步行街(กาดกองต้า),或許因為炙熱的豔陽阻止了大家出門的慾望,步行街顯得緩慢又安靜,偶爾幾輛摩托車經過短暫打破沈默,旋即又沒入無聲。
如果說功大步行街是一本記載南邦近代史的書,那路旁的老屋就是書中的字句,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華與沒落。20世紀初來自緬甸、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商人,有一部份就在南邦落地生根,豐富的文化交融與商業帶動,促成了許多精美建築產生,融合四方風格的屋子與誇張的規模是這裡的主要特色,如果時間允許記得慢慢欣賞。
步行街上8個主要的特色建築旁,都立有告示牌以泰、英、中文說明房子的歷史,一起來走走幾個老屋聽聽故事吧。
緬甸商人Moung Ngwazin生於1877年,曾負責管理「英國林業公司」在南邦的據點,而這座落成於1908年的大型宅邸就是他的住所,為了紀念樂善好施的Moung Ngwazin先生,便將此屋命名為บ้านหม่องโง่ยซิ่น。整棟建築皆由緬甸工程師用木材與水泥混搭建成,精美細緻的窗櫺雕花加上簡潔紅白色調,卻令人難以想像此屋竟藏著幾個通到夾層間的樓梯,烽火連天的時代這的確是必備措施。
好久好久以前,高先生與紅媽媽在南邦經營一家貴婦百貨公司,該棟建築落成於1918年,專賣曼谷或外國進口貨物,客層主要為當地富商與北方經營林業的地主們,自從高先生過世後留下紅媽媽一個人繼續經營,受惠於南邦商業發達讓銷售圈擴大到其它府,進而獲得巨大的財富。
當然那些都是過去式了,時間輾轉至今日,此建築物已屬於一位大學老師的住所,不過為了紀念最初的繁華,故仍命名為บ้านแม่แดง。這棟建築僅有屋簷上有雕花,門楣上與窗戶空無一物,成了街上少有的建築型制。
1913年落成的元西泰里基大樓由中國的金元先生所擁有,整體為中式方正建築加上泰式門窗雕花,在當時除了是最大的出租公寓外,屋頂凸起的西式雕塑也讓建築物成為醒目的標的,據說在這棟屋子中也存有許多夾層喔!
幾乎與白橋同時於1917年落成的空上住家最初是由Komson先生所擁有,房子的屋頂由林業公司的西方人設計,但卻由上海人開工建造,中西合璧必能產生些創舉,屋子是當地最早的水泥建築一直以來穩固如昔,而當初選定建築地點時特意找了與白橋相同高度的地點,所以至今未曾遭逢水患。現在屋子圍籬種滿爬藤植物充滿綠意,加上乳白色牆面與船型屋頂,除了是風水寶地外也是拍照的好景點。
南邦藝術中心於2006年由當地的Niyom Pattamasaevi基金會整修完成,建材取自泰北盛產的高品質柚木,連續且規律的飛簷圖案加上木片交疊而上的屋頂,讓這裡成為完美的蘭納建築典範。
南邦藝術中心每個月都會提供免費的空間,邀請當地藝術家前來展示作品,偶爾假日還有藝術工作坊讓遊客能親自體驗南邦工藝之美,這裡絕對是必訪景點之一喔!
從白橋走到功大步行街尾端不過600多公尺的距離,卻乘載著將進一個世紀的故事,沒有大山大水,沒有驚險刺激,只有俯拾即是的恬靜與悠閒,當然還有一間靜待下回分曉的咖啡廳~~啾咪!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