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生活中的「泰國講座」~泰味臺灣

你我生活中的「泰國講座」~泰味臺灣

      
台灣 台北 個人意見
二人一個下午就有跑了二場讓我們收獲很多的分享。第一場是「女子@清邁」的系列講座[你的我的清邁第三季]第二場 霧霾、阿勃勒、潑水浴佛和「大大樹文化」的系列講座最後一場[漂浪之舞-「摩蘭」的邊界移動]二場跟泰國相關的分享講座...

2020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這一年大家幾乎就是待在自己的國家,就連很多「部落客」或是「旅遊作家」朋友們也是無法出國或是從直接就從國外回台。臺灣因為前幾個月防疫成績非常好,所以大家在台灣的活動也還是很熱絡,我們二個人也因為暫時無法回去泰北,所以也一直在臺灣到處尋找相關的「泰國味」,而這些泰味,不僅僅是吃喝而已,我們也想將國相關的文化體驗或是人文傳承甚至講座分享,只要跟泰國相關的部分,都希望成為「泰味臺灣」的一環。

而我們因為喜歡「泰國」,所以只要周遭有關泰國議題的展覽或是講座總是吸引我們的目光。前一週的週末,我們二人一個下午就有跑了二場讓我們收獲很多的分享。第一場是「女子@清邁」的系列講座[你的我的清邁第三季]第二場 霧霾、阿勃勒、潑水浴佛和「大大樹文化」的系列講座最後一場[漂浪之舞-「摩蘭」的邊界移動]二場跟泰國相關的分享講座。

。女子@清邁 系列講座[你的我的清邁第三季]第二場 霧霾、阿勃勒、潑水浴佛

先來談談第一場,分享我們的感想吧。這是「女子@清邁」的系列講座[你的我的清邁第三季]第二場 霧霾、阿勃勒、潑水浴佛。這場活動辦在台北老味十足的「大稻埕」的印花作夥,跟女子@清邁的氣質非常的適合,都有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我們參加的是第二場,講座的講題是「霧霾、阿勃勒、潑水浴佛」,是我們也非常想參加的一場主題,因為我們本身也是長期居住在清邁的關係,這些講題彷彿也跟我們有了連結。

「霧霾」在還沒去到清邁之前,我以為它離我很遠,可能連基本的樣子都不知道,去到了清邁,對於霧霾第一印象是 當地朋友給的,他們說就是「因為火耕」所造成的,從此之後我就認為因為火耕造成了清邁每年嚴重的霧霾。但事實並非如此,之前也是有過幾次機會在清邁跟女子@清邁在清邁碰面,姐姐也跟我們分享過這樣一件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造成霧霾的原因不單單只是火耕而已。近幾年因為環境因素跟很多原因可能還有甚至有不能說的秘密,造成霧霾一年比一年嚴重,去年今年更是多天成為了空氣品質最差的「世界第一」,而這次透過 女子@清邁 更詳細更清楚的分享,還分享了許多「當一般不是專業打火人員想要變成義工或是前往去幫忙」的小故事讓大家對於清邁霧霾這件事有更不同面向的認識。

「阿勃勒、潑水浴佛」二個都屬於泰國熱季的事。阿勃勒(泰文:ต้นราชพฤกษ์或ต้นคูน)花開成串金黃色,因而又稱為黃金雨,2001年10月26日始被正式指定為「泰國的國花」。泰國人推崇阿勃勒的原因,一來花為金黃色,是泰國國王普密蓬陛下出生日期(星期一)的象徵色,也因而被稱作「國王之花」,二來因其枝繁葉茂、高大挺拔且易種植,還有燦爛美麗的金色花串,而每年的3~6月是阿勃勒的花期剛好也是泰國熱季,所以也算是熱季的代表之一。

「潑水浴佛」這件事應該算是清邁在泰國唯一還保留的潑水節盛事之一了。「水」在泰國文化中扮演要角,在佛教傳統中象徵淨化和祝福,泰國人相信藉由潑水象徵清除厄運和罪惡,開啟全新的一年。而清邁的潑水節浴佛遊行是每年清邁的潑水節大事,據說每年要請出佛像遊行「浴佛」之前先準備鮮花、蠟燭與香,以拜佛燒香示尊敬,遊行浴佛以芳香淨水淋洗佛像。另外每年潑水節的「帕刑寺」請佛儀式也是清邁潑水節遊行浴佛的重大儀式之一,透過女子@清邁這次的分享角度,讓我們知道更深度的不同面向。

。[漂浪之舞-「摩蘭」的邊界移動]

而當天下午另一場特別有趣的是由大大樹文化舉辦的[漂浪之舞-「摩蘭」的邊界移動]。很多人會想問說「摩蘭」是什麼?!摩蘭的泰文「หมอลำ」,如果拆字就是「หมอ」專業的人士,「ลำ」就是跳舞、舞蹈。但หมอลำ這個字則是代表泰國東北和寮國區域一種流傳非常久的音樂風格。會特別想參加這場分享的原因是,我們二人一直以來都很愛這種หมอลำ音樂,但沒有特別深入的研究它,只是喜歡聽而已,直到這次特別前來聽有關หมอลำ的分享。

先說一下這場活動的特別之處,這是一場採用「網路連線」的文化分享活動,臺灣這邊由大大樹主辦單位在「台北當代美術館」和講者Thanom Chapakdee 在曼谷的「金湯普森博物館」進行連線分享,算是一場很特別的分享活動。在參加這場活動之前,我們只是單純的喜歡聽「หมอลำ」這種音樂風格,這次透過孔敬藝術宣言策展人和藝術總監Thanom Chapakdee 的詳細介紹หมอลำ背景,讓對於這種泰國少數音樂類型能有更多的認識。

比較令我有印象的是,是東北依善地區的時空背景,原來烏汶府在拉瑪五世是第二個「王府」的單位,在大城府時期並不叫烏汶而且並不屬於暹羅,應該叫「蒙吞撈高」,後來暹羅在1899年為了中央集權,才改名為烏汶府。

依善地區早期其實不屬於暹羅的一部分,是在「拉瑪五世」時才歸於暹羅,但早在拉瑪四世時候,暹羅就透過是宗教方式來控制依善這個區塊。1901年在烏汶府有人起來抵抗暹羅,被稱為「boon聖人」,但暹羅王朝稱之為「pheeboon餓鬼之意」。หมอลำ就在當時成為宣揚反抗的工具(當時沒有學校),透過好聽易懂的旋律歌曲來宣揚依善自己本身有個王,暹羅的是外族,後來這個行動宣告失敗。

據主辦單位說,會在臺灣舉辦這樣的หมอลำ分享活動,是因為臺灣大部分移工都是來自於東北(依善)地區,所以這類型的音樂也跟他們習習相關,也因為這樣透過移工的交流將หมอลำ 音樂帶入了臺灣,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能讓更多台灣人懂「หมอลำ 音樂」,而且這個計畫目前也還在陸續進行中,未來會有希望臺灣也能進行跟泰國一樣的「หมอลำ bus」計畫,邀請台灣的移工樂團成為移動的藝術空間,加上各地的特色也不一樣,可以變成一個多面向內容多元的計畫。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你也會在臺灣聽到超級道地的「หมอลำ 音樂」表演唷。

以上二場就是我們在同一天所參加的「泰國相關講座」心得感想,在不能出國的2020,還是有很多相關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分享,更有更多用心「在乎跟用心」感受當地議題的部落客或是相關作家或是單位團體用心的將當地的將大家喜愛的「異國文化」,透過分享的方式介紹給喜愛這些地方的好朋友們。週末不要再懶懶的賴在家了,趕快挑個喜歡的分享講座一起「神遊出國」吧。

來趣.THAI北 ไปเที่ยวไทย

聚焦於泰國文化、旅遊體驗與生活風格的圖文創作者。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funthainorth123@gmail.com


加入我們的社群 Follow us